【演講活動】「漢」 他之間-原住民族議題系列講座
Bali Nangavulan 講師是來自南投信義鄉明德部落,為布農族人,講師藉由2天的「布農族知識及文化課程計沉浸式族語工作坊」讓本校學生能更加了解布農族的文化,並適時的在課程中使用布農族族語,讓學生能沉浸在布農族的文化中,深入了解布農族的文化,不管是生活、政治型態、家庭組織以及祭典文化,都讓學生能從生活規範深入了解布農族。
亞威講師分享台灣原住民歷經三百多年殖民統治,正處於一種長期壓抑和宰制的過程中,造成了自我主體的扭曲、變形、甚或消失或被取代。並述說這種情況,並不會因為單純的殖民統治消失或離開而完全改變,就後殖民的觀點而言,原住民族主體被侵略的現象,是從被殖民的時刻到目前為止不曾間斷的過程,其間受到殖民影響下的文化。即使殖民時期中止,實質上殖民者的意志仍透過殖民借喻(colonial tropes)的手段,強行嵌入被殖民者,以致其對於土地文化的記憶被扭曲。主流政治經常運用操作國家教育與傳播,對原住民族進行強制統治、污名化形象,並用以壓迫原住民族。長此以往,造成在傳播環境之中,原住民族的傳播主體性被斲斷,傳播權被剝奪,並且缺乏自有媒體,成為被詮釋的他者,這些都是原住民在傳播方面所面臨的主要問題。透過講師講述早期原住民族影像,引導學生思考這個議題。原住民族重新尋求自我發展的歷程中,傳播方面的運動方向主要切入點就是建立傳播主體性與實踐傳播權。
在這些系列講座當中,其中最不一樣的就是林韋丞講師,他是漢族人,但他非常的喜歡原住民族文化,所以特別的去深入了解,透過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在台北地區原民學生的樣子以及心態。並向本校學生分享他自己研究下來的都是原住民族學生。
最後透過三位講師互相討論有關原住民族影像議題,做為原住民自主傳播的起點,鋪陳台灣原住民在傳播上以自身為主體的發展歷程,包括平面媒體、廣播、電視、電影、網路等。這些歷程的展現,從功能論和自我認同的觀點,說明原住民掌握自主傳播和擁有自我媒體的重要性,透過傳播運作可以達到重塑原住民形象、文化傳遞、形成公共論壇、凝聚原住民共識等功能,進而理解自主傳播對於族群發展的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