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演講活動】Mikilimay takowanan(尋我)
Mikilimay takowanan在阿美族語有尋找我的存在、尋覓自我的意思,那是一個無時無刻都在我們生活中追尋的旅程。它是一場關於自我探索、內在成長和人生意義的深刻探險。在這個充滿挑戰和機會的旅途中,我們學會了問自己那些至關重要的問題,如何找到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,以及我們對自己和他人的使命是什麼。一同深入課題,反思文化中祖先們所遺留下的智慧,有何種啟示,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我存在的意義。
當某些教養專家、育兒書籍以「男性/女性」區分特質、行為時,其實也是在建立、強化大眾對於不同性別的刻板印象。當孩子不符合上述分類時,家長可能會對於孩子的成長狀況感到焦慮、擔憂,甚至懷疑自己的教養方式是否出了問題。面對這樣的情況,家長可能會透過各種方式嘗試影響孩子的發展,或者是在言談間強調「男生不該/應該」怎樣怎樣、「女生不該/應該」怎樣怎樣,進而讓孩子更符合主流社會期待的樣貌。
家庭的成長環境中性別刻板印象存在的情形相當普遍,父母會針對子女的性別採用不同的教育方式,會直接影響兒童的性別角色及性別意識概念,即使學齡前的兒童入學,在人格特質、個性、想法等各方面,都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,因此一個人最直接認同的角色楷模源自於原生家庭。
在原住民族群中,常見Adju一詞,原本是排灣族女性友伴之間的相互稱呼,類似中文的「姐妹」之意。部落中性別氣質不符合主流期待的生理男性、男同志或跨性別者,也會挪用這個詞彙,以Adju相互稱呼。原住民家庭中,有父母仍對此狀態的男性或是女性保有不開放的態度,也導致父母在教育子女時,會照著父母的「期待」去要求子女「應該」有的樣子,長期下來,也驅使子女在成長中隱藏及壓抑自我,也會使家庭關係產生裂痕。
透過本次講座,針對大學生的親職關係進行分析和解惑,在大學中分享原住民族如何看待自我認同、面對歧視等議題,並增加復元力的相關課程,為學生提供文化療癒的方法,增加與學生的對話,透過交互的溝通與表達,訓練大學生提升自我認知。利用「自我認同」、「去標籤化」的工作模式,提供給學生看事情新的角度,從而內化到如何看待自己,增加學生自己的控制感,讓學生可以從新從心「自定義」,不論族群、文化背景、知識涵養、自我感知等,都可以回歸到原點,學習照顧自己、感受自己。